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27例患者,髋臼骨缺损分型(AAOS分类)Ⅰ型6例,ⅡC型4例,Ⅲ型17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术后根据临床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该方法重建髋臼,术后假体脱位1例,原因是重建钛板前倾过多与大粗隆发生撞击,经凿去部分粗隆骨质消除撞击因素后治愈。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a,Harris评分平均87分。X线无1例患者的髋臼骨床、移植骨、重建钛板和聚乙烯内衬交界面出现透亮带。[结论]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回顾分析1993~2005年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手术的87位老年性(年龄〉70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拇长屈肌腱(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FHL)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拇外翻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因足部疼痛于我院就诊的60例(120足)RA患者资料。根据超声探查拇长屈肌腱病变情况的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肌腱完整组(A组,45足),肌腱周围炎症组(B组,49足),肌腱断裂组(C组,26足)。所有患者均摄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并基于X线片行拇外翻角及第一、二跖骨间角的测量,对拇长屈肌腱病变与拇外翻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HVA平均(31.6±15.9)°,IMA平均(10.1±4.5)°;B组HVA平均(43.3±13.7)°,IMA平均(12.4±4.5)°;C组HVA平均(41.6±16.9)°,IMA平均(12.1±3.7)°。3组间HVA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3组间IMA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LSD两两比较,HVA:三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IMA:A组与B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A、C两组及B、C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对3组内的HVA及IMA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A组HVA与IMA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5,P=0.002;B组HVA与IMA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P=0.01;C组HVA与IMA间无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11,P=0.59。结论 FHL病变在RA患者中常见,FHL病变(炎症及断裂)并非RA拇外翻的起始因素,但会加重拇外翻的畸形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不仅仅是髋臼与股骨头对应关系的异常,同时还包括髋臼和股骨头的发育异常。为了克服行走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髋关节复位后仍然存在的髋关节不稳定,尤其是髋臼前外侧的发育缺陷, Robert Salter 于1961年发明了 Salter 骨盆截骨术( salter innominate osteotomy,SIO )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SIO 以耻骨联合为铰链,可使髋臼向前、下、外恢复覆盖,骨盆截骨处可通过骨块和克氏针固定,从而得到一个稳定复位的髋关节。1962年SIO还用于治疗Perthes病。SIO 至今已经沿用了50余年,治疗了大量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结合对于截骨应力、截骨方式的改良、植骨材料以及内固定等多方面的研究,SIO 在全世界多个医学中心获得了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最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sEMG值。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站立位时,最长肌及多裂肌均方根(RM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运动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增大,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减小,腰痛组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时相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人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FRP),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屈曲-放松反应缺如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  相似文献   
6.
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  徐贤  吴韦  谭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176-178
目的分析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系统(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ystem,ASIAN IM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ASIAN IMHS治疗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按AO/ASIF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3例,31-A3型11例。结果32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1~23周,平均14.5周,尖顶距平均值24mm,无术中并发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髓内钉断裂、股骨干骨折、拉力螺钉松动断裂及切出股骨头、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SIAN IMHS基于亚洲人解剖特点设计,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创伤小、骨折同定确实、并发症少及患者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荐。术中C臂正侧位测量克氏针尾端至关节面的距离之和对预防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因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伤椎交叉置钉的非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随访13~21个月,平均14.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伤椎前缘高度H1和H2,腰椎前凸角(LL);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伤残ODI指数,分析比较各时间节点参数变化。结果第一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3±1.3)mm增至术后1周(24.7±1.5)mm(P=0.000),末次随访时(24.5±1.9)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330)。第二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5.4±1.0)mm增至术后1周(25.5±1.8)mm(P=0.000),末次随访时(25.4±1.5)mm(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676);腰椎前凸角LL由术前37.1°±2.2°增至术后1周46.1°±2.2°(P=0.000);末次随访时45.6°±2.5°(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172)。VAS评分由术前(6.9±1.1)分降至术后1周(3.5±0.5)分(P=0.000);末次随访时(2.2±0.6)分(与术前比较P=0.000;与术后1周比较P=0.000)。ODI由术后1周(26.1±2.8)%降至末次随访(14.5±1.3)%(P=0.000)。结论伤椎单边交叉置钉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双椎体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和腰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枢椎大骨块泪滴样骨折的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Kahn和Schneider在1956年最早对颈椎椎体泪滴样骨折进行了描述[1]。枢椎泪滴样骨折是指枢椎椎体前下缘的骨折,这种骨折并不多见,仅占颈椎骨折的一小部分,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心理状况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683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9例3个月后获得回访,其中手术治疗组261例,非手术治疗组348例。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组3个月后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因子评分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心理状况总体较差,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心理状况好于非手术治疗者。  相似文献   
10.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的治疗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的研究近况,综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检索词“brachial plexus injury,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8-01/2005—7相关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臂丛损伤功能重建及康复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臂丛损伤功能重建。②臂丛损伤后康复方法。排除标准:①臂丛神经肿瘤及产瘫。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臂丛损伤功能重建的文献46篇,纳入2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文献对涎腺组织工程的方法及材料进行评价。 资料综合:臂丛神经损伤可引起上肢肌肉的完全或部分瘫痪,治疗是将一些相对不很重要的神经移位至重要的神经远端,称为神经移位或神经转移,是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感觉训练和运动功能的训练。康复的具体方法:①促进神经再生。②防治肌萎及关节囊挛缩。⑧主动收缩的意识训练。保持锻炼的主动性极其重要,周围神经的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活动紧密相关,除了通过手术恢复周围神经连续性及综合治疗,加速神经再生外,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是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结论:治疗效果取决于精确的术前诊断、损伤及手术的时间间隔和移位动力神经的选择及术后早期、积极恰当的功能训练。术后有意识、积极地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和自主运动的产生,可对重新支配的肌肉形成再教育,明显提高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